秘魯,一個充滿南美洲異國風情、印加文化神秘氣息與安地斯山脈的壯闊景色的地方,光這兩個字就充滿幻想。近幾年更因為國家地理頻道的介紹,讓「天空之城」馬丘比丘,成為全世界最令人嚮往的旅遊的景點之一,不僅如此,秘魯還有超夢幻的「彩虹山」( Vinicunca)、神秘的「納斯卡線」(Nazca Lines)等等,都是到了秘魯一定要去的地方。
但你可能不知道,還有一個秘境,藏在距離庫斯科市約40公里左右的小鎮「馬拉斯」(Maras),有一大片的白色鹽田「馬拉斯鹽田」(Salinas de Maras),從印加時代就流傳到現在,像是白色珠寶盒般,沿著在峽谷閃閃發光。
想不到吧!竟然在山谷中也能產鹽!這些鹽是來自果里布吉歐溫泉 (Qoripujio Spring) 的泉水,果里布吉歐溫泉是位於歐南塔雅坦坡與庫斯科之間的天然鹽川,因爲鹽份含量很高,在印加時期就被運用,將泉水分流注入在一個一個用岩石堆砌的鹽池。
當然,會知道這些是因為前往之前事先做足了功課,除了歷史故事,還研究來自世界各地的網美是如何在這美到彷若世外桃源的鹽田裡取景囉!畢竟難得來到這麼夢幻的地方,當然得拍好拍滿,塞爆記憶卡才行。
這回帶的是Sony α7III + FE 24-105mm F4 GOSS鏡頭,Sony α7III 可以說是全幅機種突起的黑馬,也是許多攝影師之間的小秘密,不只是專業的商業拍攝,還是卸下工作的旅遊時光,只需要搭配不同鏡頭,都能靠它完成,可以說是所向披靡。

70mm F4

70mm F4,裁切放大畫質依舊清晰
不過說起鏡頭,那又是另一個難分難捨的故事,尤其當熟習各種不同焦段與不同光圈的優缺點時,更是難取捨。
夜晚燈光不足,誰不希望自己的鏡頭光圈有多大就多大,同時又能擁有最廣角的鏡頭,能將眼前遼闊的風景一次捕捉,又或是在熱鬧的市集裡,能用望遠的優勢側拍下人們自然的笑顏。
但現在不用這麼掙扎,因為FE 24-105mm F4 GOSS這顆鏡頭的出現,就是來解決在心裡糾結許久的天使產品。24-105mm的焦段,包含了廣角的24mm與局部特寫的105mm,也涵蓋定焦鏡最常出現的30、50mm焦段,幾乎滿足日常、旅遊所有的需求,畫質、光圈、變焦倍率與體積上都取得一定的平衡。

24mm F4

105mm F4

Photo by 差差
雖然說 F4 的光圈不是很大,散景的表現沒這麼顯著,但當焦段拉遠時,依然能輕鬆做出散景的效果。不僅如此,105mm也可以捕捉到遠方拍出微距的放大效果。
像是這張離身邊不遠的鹽田,其實很想走過去,但因為禁止進入,只能在這頭欣賞,好在有105mm焦段,幫我看清楚美麗的結晶,在粉紅色的土地裡閃閃發光。
食物拍攝的表現也挺不錯!
FE 24-105mm F4 GOSS,在鏡片的設計上有17枚14群,口徑 77mm,重量 663g,單純就外觀比例上,比24-70mm F4 ZA(約 426 克)大,重量也相對的重,但當你品味過105mm中長焦段將前中後景壓縮後所製造出的強烈視覺感受,或許就能了解,也甘願多背兩百克跟著走。
在秘魯,時常被眼前突然攏起的高山給震懾,那與過往的經驗很不一樣,尤其是走在一條小巷中,心裡總預期抬頭後直望前方,會看見兩旁的房子靠得越來越近,最後消失在地平線,但秘魯不是,這裡四周都是高山,很高很高的那種,而且離得很近,進得像一座牆,佇立在眼前,那種震撼與特別感我不會說,不如你自己用看的吧!

66mm F5

70mm F6
某次約了一群朋友露營,湊巧大家都帶了Sony相機,一台α7II、一台Sony α7III跟α7RII,各自也帶了不同鏡頭,有FE 50mm F1.4、FE 24-70 F4與FE 24-105mm F4 GOSS,彷彿小型的相機交流會,互相交換著用,用著用著不約而同發出:「24-105mm F4真的很不錯耶!」的吶喊。
好在很幸運的可以帶著它一起去旅行,也好幸運自己不是那種有品牌迷思的人,而是開放的接受每一種不同品牌產品的人,不過一直習慣定焦鏡的我,卻因為用了一陣子的FE 24-105mm F4 GOSS後,從此被變焦鏡圈粉!
畢竟這些漂亮的秘魯旅遊照片,都是出自它,我還能說什麼?不帶它帶誰?
看更多秘魯遊記:
終於見到你了_馬丘比丘
秘魯彩虹山|海拔5200公尺的路上,只聽見自己的心跳
在秘魯遇見的人們與他們的故事